【书名】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作者】[日本] 丸山真男
【ISBN】9787108073754
【发布时间】2022-11-01
【格式】PDF
【简介】奠定了“二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
开创一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经典之作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是丸山真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初版于1952 年。丸山在以《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运用独特的思想史方法,对日本近世以来的政治思想做了开创性的阐发,奠定了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也创建了超越政治学领域的、为战后日本社会科学所共有的基本研究范式——从日本人的深层心理和精神构造入手,分析其政治乃至社会行动样式,从而寻找从人和文化的角度而非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深化社会科学认识的途径。
在书中,丸山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现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现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他着重描绘了作为德川幕府统治意识形态的朱子学的解体过程,以及与此相伴的徂徕学、宣长学等富含现代转换契机的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思想的日本学术界,丸山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丸山还从满怀现实观照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
如今,《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日本知识界早已成为一个典范,是后世无论持何种论点的人都要参照的坐标,也是丸山真男以其超凡才智谱写出的“作为思想史家”的华彩乐章。
丸山真男(1914—1996),“二战”后日本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史学家,其研究范式被日本学界尊称为“丸山政治学”。1950—1971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和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4 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1956—1957)、《日本的思想》(1961)、《战中与战后之间》(1976)、《从后卫的位置出发》(1982)、《读〈文明论概略〉》(1986)、《忠诚与叛逆——日本转型期精神史的多重面向》(1992)等。另有《丸山真男集》(全16 卷、别卷1)、《丸山真男座谈》(9 卷)和《丸山真男讲义录》(7 卷)。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

【用户评论】
这是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中寻找通往近代国家的契机,丸山将朱子学连续性思维的解体与主体制作视为近代国家秩序在日本奠基之思想准备,这是否可说是主权决断论的日本形式呢
才气逼人的成名作
丸山真男试图从江户儒学中朱子学-徂徕学-国学的分解来解释日本近代性的形成。他认为徂徕学所完成的不仅是朱子学的内部分解,还以否定性的关联使得儒学与国学发生了内在的联系,这种论述把日本近代思想史视为一个不断分解不断关联的内在有机形成过程,丸山真男试图从中引出的命题是日本近世儒学在这样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与西方近代政治结构及社会思想相类的整体性思维特质。本书的基本轮廓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进、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也为突破固有印象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朱子学到徂徕学的不断分解中产生了“近代性”,但徂徕学强调的“私”领域又阻碍着公共与私人领域被划分后的近代化进程,而未言之“私”与“公”在近代如何进行空间秩序整合,则是本作缺憾之处。
体现着现代社会精神的“制作”逻辑,除了这里强调的人的主体性自觉、把一切作为实现目的之手段两点,丸山多次触及但未展开的一点是,自觉的行动主体将会摧毁虚假的历史连续性,带来历史的断裂和断裂之后的艰难进展。联系几乎同时写成的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这便是思想之路的尽头和实践的开始。面对40s的“现代超克”论,丸山保持了一种很好的姿态:基于现状,而非任何对于过去的想象与缅怀,来展开思想和行动。
日本後來的思想史研究,包括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丸山此書都是繞不開的典範
鄙人不善思想史。
真觉得好吗?好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儒家这些哲学,充满了大而无当的概念,一个又一个名词抛出,彼此连不起逻辑。无魅力,更看不出有什么内涵。对比近来读的一些理论流派,如基督神学、佛学、法哲学、神秘神学,它不值一提。至于与施米特、沃格林对读,更自取其辱罢了。千百年来一代代智识纠缠在混乱模糊的词语间,唉。
近代主义,却又有内在的紧张,丸山的原点与其一贯的主题。
丸山致力于在近世日本的儒学—国学—民俗学的知识系统中发现东方与西方的同一与差异,为此引入了有类于斯宾格勒的分析框架与西方知识系统中的具体概念。 和雅思贝尔斯相似,这种策略在后来为丸山真男招致“乐观/普遍主义”的批评。不过丸山本人并无其批评者认为的那样,有很强的普遍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观念。 同一乃是自然概念与自然秩序的发展与解体,以及同制作概念的复杂对抗;差异则是双方不同的原始路径与概念编组模式。思想上的路径依赖问题与政治—历史场域的要素彼此重叠。 与自然—制作相呼应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勾勒出来的思想路线值得进一步思考。很难将其中性情的要素完全还原到时代特征去,但又理所当然地要循“知人论世”的策略。
读得挺艰难的,尤其是第一章,到第二章“自然”与“制作”才稍微摸得一点点门道,从用自然法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赋予基础到荻生徂徕提出“道非事物当行之理,亦非天地自然之道,乃是圣人之制作”,“norm只考虑normal的状态”,社会的安定性产生变数,社会思想的演化也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