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作者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神学,1994年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倦怠社会》《爱欲之死》《在群中》《妥协社会》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是当代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家。
译者
谢晓川,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目录
从非物到物
从占有到体验
智能手机
自拍
人工智能
对物的看法
物中潜伏着的危险
物的脊背
鬼魂
物的魔力
艺术对物的遗忘
心物
安静
关于点唱机的附论
用户点评
当韩炳哲在那个空旷得只有一架钢琴的房间里新购入了一台点唱机,并对之予以安静的凝视,缅怀着对物性的怀旧,随后借着上帝视角一口一个二元对立式的褒贬批判时,我那在广东湛江开大货车的爸妈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们在网上购买返回湖北的火车票,还想着要不要把票打印出来留着报销,并且跟我说最近公司形势不好,可能会放一个星期的假。我关上书,冷笑一声,然后啐了口唾沫。
德国汪民安。
韩炳哲对数字媒介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物质与非物的理解上,他沿用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中的分析路径,物得以长存,带来连续性与安定;非物使得时间速朽,带来流动性与不稳定。相比于原初技术中对上手与在手的区分,数字媒介依靠手指,非物作为信息能动体让物质为其服务,人与物的关系因信息而再次颠倒。韩炳哲略带保守怀旧的态度试图提出一种物质本体论,世界获得意义的前提在于世界要重新获得物质,哪怕是一台点唱机也可以赋予周边时空以存在。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