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相关领域,想完全绕过钱锺书,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钱锺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著作贯通中西,横跨创作和理论;创作兼及诗文,理论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论中国,西文论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钱锺书传》按时间顺序,将钱锺书的一生划分为早年生活和求学、意园神楼、沧浪之水、槎通碧汉、群峰之颠五个阶段,将经历与著作交织考索,做出解读。尤其从结构系统的角度分析《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钱氏著作,别具只眼。书末附《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和《钱锺书简易年表》,对钱氏一生的行事与著述有清晰梳理,有助于理解钱锺书的思想发展。
张文江先生检阅钱锺书著述,分析其知识结构,留意其如何应对身处的时代,以简约清通的行文,呈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张文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学术源流、古代经典解释。主要著作有《钱锺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探索中华学术》《〈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等;整理《潘雨廷著作集》13册21种,编纂《薛学潜著作集》4卷。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早年生活和求学时代(1910—1938)
一、 “我家江水初发源”
二、 从清华到牛津(上)
三、 从清华到牛津(下)
第二章 意园神楼(1939—1949)
一、 在创作和评论两路精进
二、 《围城》意象
三、 “咳唾随风生珠玉”——《谈艺录》
第三章 沧浪之水(1950—1965)
一、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二、 碧海掣鲸——《宋诗选注》
第四章 槎通碧汉(1966—1978)
一、 “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 天琭琳琅(上)
——《管锥编》四种文献结构
三、 天琭琳琅(下)
——《管锥编》十部书简义
第五章 群峰之巅(1979—1989)
一、 跃上成就的高峰
二、 “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上)
——《谈艺录》补订本
三、 “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下)
——《七缀集》
结语 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锺书
一、 中国现代文化和钱锺书
二、 若干可能存在的局限
附录一 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
一、 写作分期
二、 著作系统
附录二 钱锺书简易年
后记
又记
再记
重印本补记
用户点评
供职于同济大学的学者张文江撰写的一部已再版多次的钱钟书传记。说是传记,其实本书体裁更接近于钱钟书思想评传或钱钟书作品评论,是以钱钟书先生的代表性著作的深入评述为主,兼顾其生平串联。基于这样的写法,本书在钱钟书的生命历程还原、社会关系呈现与心路历程探究上,确实存在诸多缺憾和不足,相关一手文献的挖掘、参考与梳理,也明显有不够全面和细致的嫌疑。尽管如此,本书仍然在两个方面有独特贡献与突出意义——一是作者在学术思想上跟传主形成的对话感,以及对传主思想的深刻把握;二是对钱钟书主要作品生成的时代语境,以及各部作品之间存在的对话与张力的深入探析。正基于此,本书仍然非常值得相关读者参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本书之中,主要的内容是对于钱钟书先生生平的讲述,以及关于几部重要作品的深度评析。关于人生经历的讲述上有三个时间段值得关注:一个是早期的求学经历,在此,钱钟书先生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与知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从而进行自我的思想理论构建;其次是建国后到特殊十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阻力。总体来讲,这一时期虽较为平淡,但亦有所收获;最后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十年时期的结束,其思想也随时间而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独自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除此之外,作者针对于钱锺书先生及其重要作品的评析也十分深入,值得一看。总体来说,全书精炼得当,内容着眼较为深刻。虽为一本老书,那阅读起来仍然具有特殊的感受!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