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族性、忠诚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人们的不同选择。
作者:史怀梅(Naomi Standen),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研究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致力于欧亚北部边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古时期东北亚越境者、边界、边疆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执笔《剑桥中国史五代宋史》“五代”部分,出版《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一书,发表《五代时期的劫掠与边疆社会》《游牧者的需求:劫掠、入侵与947年辽的征服行动》等论文数十篇,在学界影响巨大。
译者:曹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2005—2010年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系(今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专研北方民族史、辽金契丹女真史。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十数篇,参与完成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和《契丹小字词汇索引》。
目录
前言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边界、分界线与越境者———概念与背景 21
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 23
民族主义的概念范畴 24
一些定义 28
边界:领土与权力 30
与族性相关的问题 38
忠的问题 49
史书编纂中的边界与10世纪的文献 54
第2章 生与死———忠的概念和运用 61
一个新概念:公元前1000年忠的概念 64
汉代的选择方式 71
汉代以降的理想与现实 75
唐代对忠的一系列解释 77
五代时期忠的思想 82
北宋的史书编纂:一个实质的变化 85
结论 89
第3章 跨越边界与边界的移动———第一批辽南人 91
越境的类型 93
10世纪早期的分裂与选择 97
10世纪中叶的联盟与战争 108
10世纪后期的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121
其他的越境方式 136
文化类型 140
第二部分 为辽效力———人生 145
第4章 边疆地区的忠———缔造者与儒家 147
为辽效力 148
在辽的早期成就 150
离开与返回 155
为南朝效力 161
对选择的描述 166
第5章 边界概念的出现———两种为辽效力的方式 171
来自朝廷内部的观点 173
辽与晋:联盟与战争中的忠诚与边界 183
边界与忠:文化或政治? 197
第6章 画一条线———对忠的重新定义 204
忠贞至死? 947年辽征服以后的李澣 206
变节:王继忠的越境与澶渊之盟的影响 217
效力于辽 224
不确定性 229
结论 边界的确定———从古至今 234
10世纪对忠的理解的变化 235
从实用主义到永恒真理:史书编纂中的辽南人 238
南方文献与《辽史》对“心系南朝”情感的描写 242
超越族性与民族 246
附录 251
参考文献 285
索引 320
译后记 332
再版后记 335
用户点评
本书以“忠”为线索,从这个新的角度帮我们认识 10 世纪人们根据他们对“忠”的理解来进行生活,同时能发现“忠”在不同时代的含义,从“忠”的不同标准去看个人和国家与辽的关系,更加深入了解 10 世纪。
作者从历史的纵深之中发掘出了过两百次的跨界迁移实例,梳理了他们迁移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这既是历史资料的重要整理,也是对于作者观点有力的支撑,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与深入。也让我们看到在统一中国历史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让我们看清宋辽五代时期历史真实的状态,为理解现代中国身份认同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贡献。
首先,《辽史》的史料来源很复杂,没有理清史源的情况下,妄断元朝史官有主观的删减和笔法正误入苗润博《辽史探源》中警示的歧途 其次,大概作者是为了与稍后南宋形成严苛的忠诚意识形成对照,选取本时期作为观察对象,考虑到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状况,以及辽朝并未入主中原,这个样本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不得不说,每章章首作为引子的一段史料征引实在太尬,与中国历史距离太远,亦非什么概括性的理论,大部分读者恐怕不知所云,时而维京时而斯巴达,玩票过头了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