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承认天生的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
刘擎、张笑宇作序力荐;陆大鹏倾力翻译。
《经济学人》2021年度好书。
#编辑推荐#
驳斥优生学5大谬论,重视基因不等于丛林法则
谬论1:一切都是遗传,人为干预没用。
谬论2:人分三六九等,基因决定一切。
谬论3:要把劣等基因排除在医疗保险之外。
谬论4:智力是天生的,有人天生就比别人优秀。
谬论5:基因好的人就该获得更多资源。
走出5大误区,不做基因盲
误区1:无视遗传差异,浪费资源,拖慢科学进步。
误区2:假装考虑环境因素,误认为所有人机会平等。
误区3:抵制使用基因信息,但又不改变市场和制度。
误区4:臣服优绩主义,忽视遗传的运气。
误区5:误以为所有人在生物学层面上完全一样。
深入科学前沿,发现好社会的5项核心原则
原则1:利用基因科学,加快有效干预,减少不平等。
原则2:利用基因数据,最大限度提升每个人的能力。
原则3:利用遗传信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
原则4:承认遗传运气,不把好运气误当作有道德。
原则5:社会制度应该有利于不占基因优势的人。
#各界推荐#
哈登正在展开一场两条战线的运动,在她的左边,那些人假定基因无关紧要;而在她的右边,那些人坚信基因就是一切。——《纽约客》
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哈登破除了这样的迷思:基因就是命运,它们的影响要么是百分百之百的,要么就是零;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人都是优生主义者。她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即如果我们了解基因,这能帮助我们努力实现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多萝西·毕晓普
这是一本有思想、有胆识、引人入胜的书。哈登不同意将遗传差异视为等级制度的理由,也不同意拒绝研究基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她认为,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必须理解行为遗传学的发现。——彼得·辛格
对平等主义理想的追求,并不依赖人类基因同一性的事实,但也并非与此无关。或许由于我们足够相似,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那些因遗传差异造成的不幸、悲苦和不公视为自然,并心安理得地接受。在这个意义上,对平等理想的承诺,体现了人类对自己同胞的善意与悲悯。——刘擎
凯瑟琳· 佩奇· 哈登提出了一个新方向,我把它总结为“补偿性的公正”。意思是说,首先,一个社会应该正视基因造就的基于运气的不平等 ;其次,一个社会应该给予在这场随机性的彩票游戏中输掉的人合适的弥补,让他们内在的潜力不至于就此湮没,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张笑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与基因科学有关的科普著作。第一部分介绍了基因科学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成果及其广泛应用,包括解释人们在身高和体重方面的差异、预测疾病和学业的成功等。第二部分则致力于为遗传学建立一个新的道德框架。作者结合自己身为人母的经历,论证了为什么我们拒绝承认基因的力量,就会延续精英管理的神话,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就必须承认基因运气的作用。
凯瑟琳·佩奇·哈登(Kathryn Paige Harden),行为基因学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临床心理学教授,她领导该校的发育行为遗传学实验室,并参与领导得克萨斯双生子项目。曾发表100多篇关于遗传对复杂人类行为影响的科学论文。2017年,她因对遗传学和人类个体差异研究的杰出科学贡献而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国家级奖项。
陆大鹏,英德译者,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等。曾获《北京青年报》2015年度译者,《经济观察书评》2015年度译者,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文学翻译奖,《新周刊》2018中国年度知道分子。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正视不平等的遗传因素 /刘擎
推荐序 运气、平等与补偿性的公正 /张笑宇
第一部 认真对待遗传学
第一章 导 言
第二章 基因彩票
第三章 食谱和大学
第四章 血统与种族
第五章 生活机遇的抽彩
第六章 大自然的随机分配
第七章 作用机制的奥秘
第二部 认真对待平等问题
第八章 其他可能的世界
第九章 用先天来理解后天
第十章 个人责任
第十一章 无等级优劣的差异
第十二章 反优生主义的科学和政策
致谢
注释
用户点评
对优生学的反驳,没有一味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而逃避优生学的基本观点,而是在这基础上,找到它的问题所在,对基因与命运的关系进行讨论,如果承认遗传是一种运气来源,实际上会减少在教育和经济上“不成功”的人受到的指责,教育公平不是对每个人一视同仁,而是给那些最有可能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强化支持,反对将人固有的劣势和优势,等级概念,与人类个体差异以及相关的遗传变异联系起来的优生主义,认真对待“基因彩票”的力量,我们将意识到那些表现良好的事实并非自己的功劳,而只是一系列运气的结果。以基因与优生学谬误为切入点,从独特而全面的角度讨论相关的社会学,也只有明白这些,才可能找到更好的社会模式。
相当客观公正,基因就是一张彩票,不同的人挂中的金额不同,而大部分人都是“谢谢参与”。虽然“天才论”有失偏颇,但如果没有天赋,“努力努力再努力”也只能沦为坊间笑柄
基因与肤色、毛发、眼球色、单双眼皮,可以用“决定”;基因与身高、体重、遗传病,也属于较强的“决定”;基因与智商、暴力倾向、性取向,即便研究表明似乎有很强的关联,但研究方法和概念本身受局限,不能轻易地建立强“决定”;基因与成功几率、优秀程度、财富获取能力、运气等,尽管从一百多年前的优生学家、颅相学家、种族学家到现今的遗传学家、脑科学家,研究者最关心也最引发争论的就是这个层面的“决定”,但其实大量类似领域都处于模糊的弱“决定”范畴。作者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许多基因决定的联结我们还不能确定,因为有许多可能的因素未加以考察;即便确定是基因决定,即便人与人之间天生有着各种差别,这并不妨碍反而更加激励我们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做出努力和牺牲。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