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脱胎自石泉教授受业于陈寅恪先生时撰写的硕士论文,完成于1948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历史风雨尘埃冲刷掩埋后得以问世,初版于1997年。此次再版,面貌一新。旨在使这部经典之作臻于完善。
作者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政治情势演变的考察,阐明甲午战争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的演变相表里。本书概述谨严宏阔,立论警辟深刻。作者辛勤探索之所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我们了解民国学人如何看待晚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石泉(1918—2005),原名刘适,安徽贵池人,出生于北京。1938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教授,并兼任研究助理。1954年后,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教授,历史地理所所长。开创荆楚历史地理与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古云梦泽研究》《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目录
序 / 刘桂生
自序
内容提要
引言
第1章 甲午以前政局概观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之冲突
第二节 满清统治者对汉人新兴势力之猜防
第三节 宫廷矛盾与朝臣党争
第2章 自发端至宣战
第一节 李鸿章之观点与措施
第二节 主战派士大夫之观点
第三节 中枢态度之演变
第四节 北洋内情
第3章 战争初期:一意作战时期
第一节 主战派之政治攻势
第二节 中枢之争议
第三节 前敌人事摩擦之影响军事
第4章 和战并进时期
第一节 中枢人事之重要更动与主战派之作为
第二节 和议之酝酿及其成熟
第三节 李鸿章与淮军之失势
第四节 军事上之难题与新式陆军之创始
第五节 宫廷问题与政局之关系
第5章 和议之成与主战派之挣扎
第一节 议和时期
第二节 和约之批准与互换
第三节 和后余波
第6章 战后政局新形势
第一节 北洋局面
第二节 中枢政况
第三节 新兴势力之崛起
结论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用户点评
陈寅恪指导学位论文中唯一一部中国近代史论著,可与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参阅并读;经典之作新装再版,曾历经半个世纪历史风雨尘埃冲刷掩埋……
此书和秦翰才的《左宗棠全传》竟然有相似的命运,写于民国后丧失底稿,最后失而复得,成书几十年后才出版。本书1997年是其首版。甲午前,满族和汉人,地方和中枢,清流和洋务派皆有矛盾,导致不敢花巨资用于李家的海军,特别是正逢慈禧大建“三海”和颐和园之年份(1886-1891年)。开战前,李鸿章对于自己陆军有信心,海军没底,实际是海陆全部输的一败涂地未有一胜仗(全书基本没有战斗场面描述),《马关条约》谈判时,慈禧托病不管,光绪想战但无可战之帅,直至5月2日,王文韶电报至京,说前几天海啸成灾,沿海防军损失惨重,至此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光绪只好签条约求和。本书内容都虽然取自史料,但主要来自于《翁同龢日记》过于单薄。
确实有乃师风范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