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费正清奖、2019年列文森图书奖获奖作品
艺术家徐冰作序推荐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 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 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作者
(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著有《与国家和解:现代中国的族群》《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等。
译者
张朋亮,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译有《天气预报》《全球化与澳门》等作品。
目录
引言 :中文里没有字母 / 1
第一章 格格不入 / 33
第二章 谜一样的中文 / 111
第三章 全新的机器 / 169
第四章 没有按键的打字机叫什么? / 217
第五章 掌控汉字圈 / 257
第六章 QWERTY已死!QWERTY万岁! / 309
第七章 打字抵抗 / 361
结语:通往中文计算机历史与输入时代 / 395
用户点评
如此细微的主题却能有这样庞大和细致的研究,实是厉害。 中文,作为非字母的语言,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率极高,其庞大的体系在机械化时代下也预示着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技术语言突然的不匹配性,西方人讽刺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就像是发明一台布鲁·戈德堡装置,不少中国人也认为汉字的发明就像累赘阻碍了时代的发展,应得以废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文打字机一度成为了世界性难题,从最早的拼合常用字的舒式打字机到后来周厚坤、祁暄、张祥麟一步步的发展,再到林语堂的突破性发明,中国打字机的资源匮乏,发展也有限,甚至就因为资金等问题导致林语堂的“明快打字机”不能成功问世,在如此艰难的探索下才跨入了信息时代。“把我们的想象力从一段从未发生过的历史中解放出来”,这是这段150年之久的历史得出的经验更是我们当今仍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有意思的书,新文化史的力作,关注物质性,墨磊宁的其他书也值得一看
资料相对丰富,但有很大篇幅谈论人文历史乃至打字员身体和心理的文字,有点强行与打字机联系起来凑字数的感觉,对于打字机本身技术细节的阐释反而稍显不足

下载地址
正在寻找资源
如果您恰好有这本书的资源,欢迎留言提供给其他的读者。
如果您非常需要这本电子书,可以留言,我们将会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