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傳教士的詛咒
【作者】沈艾娣
【ISBN】9789882372238
【发布时间】2021-06-01
【格式】PDF
【简介】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
【用户评论】
诶,才发现前几年已经在神学院的宗教学课上看过原版了。从山西一个天主教村落口传三百年的民间故事看全球基督教、中国史与天主教史三条线的交汇,见微知著,很有意思
“基督教和中国认同都不是僵化之物,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本土化和全球化始终处于张力之中,绝非某种不可逆转的迈向本土化的单向过程。” 这本书译者也很专业,翻译的通畅准确。
中国传教士地位低下、本土化的传教方式、西来传教士的欧洲影响、传教士之间理念的抵牾与冲突,可以看到是整体下的多对矛盾。
在iPad上读的PDF, 阅读体验不甚佳, 待疫情过去, 还是要到香港买一本纸质书来细读。 书中个别叙事给人感觉有头无尾、指代不清, 算是白璧上的一点微瑕吧。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 本书译笔流畅而典雅, 几乎看不出是译作, 像是中文原作, 这在近些年的译作中实属难得。
#2022年第4部。 微观史学与全球史融合书写的典范,打破了主流叙事下对中国基督教史的认知,许多观点和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早期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实主要并非传教士一个一个推销的,而是以一批晋商为代表的皈依基督徒自主通过商贸网络和家族势力进行的传播,以及传教士雇佣中国人作为传道员进行传教事业的。此外,作者对于主流的“文化适应”理论也做了有力的批驳,勾勒出了一条更具动力的中国基督徒努力与国际化接轨的暗线,这一点可以对古代史中与之类似的所谓“汉化”理论的反思有所启发。 PS:1.p19“避开清政府眼线”应为“明政府”; 2.P101第八行,“炼狱魂军与西西里人并肩作战,打败了萨地那人”,从前后文逻辑关系来看,应该是炼狱魂军与萨地那人并肩作战打败了入侵的西西里人。这里可能是翻译有误。
全球史不一定要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其实它更是一种方法,试图挖掘各种微妙的全球性联系、交流和影响。(这是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本书以山西一个小村庄为叙事中心,讲述从17世纪到20世纪下半叶,这个村庄的历史以及与中华帝国、全球化下的天主教会的变化联系起来的历史)
共情力低:没有流泪
从地方看全球史的典型,但有时候又不免觉得给一个个案扣个大帽子真的合适吗……如果去掉导论,微观史的学术价值能通过故事本身传递吗……
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史料的巧妙处理及其写作手法。每章的内容由一个故事展开,然后据此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好看又迷人。此外,如果现在(2022)再写这本书的话,结合这些年来的“宗教中国化”运动,第七章表现的内容可能会很不一样,讨论或许会更复杂一些。
很好的一个研究结合与研究视角,作者书中的结论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