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如果没看过瘾,你正好可以看看这个! 你会发现,切尔诺贝利早晚得出事,这是这座核电站命中注定的 但是,在这里你依然会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直面灾难的英雄的伟大 你是否好奇那天晚上控制室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是否想翻翻卡尔梅克的事故调查报告? 真实的谢尔比纳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是不是像他所回忆的那样,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为什么不满30岁就能成为资深工程师? 为什么切尔诺贝利离基辅如此之近? 这些疑问,《亲历切尔诺贝利》就能解答!
内容专业,材料硬核,虽然很多科学术语(如空泡系数)不懂,苏联人名字又长又拗,但仍有让读者深读下去的吸引力,专业、客观、多角度的分析,让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展现得更加具体、细致。石墨反应堆固有的设计缺陷、国家对历次核电站事故的刻意隐瞒、核能安全性舆论导向的夸大、官员的推诿塞责没能力不作为不专业、苏联停滞时代的官僚主义作风、切尔诺贝利成为加官进爵的跳板、核电站安全操作规程的形同虚设、惰转实验预案的缺失、操作人员的学艺不精、专业人员沦为只完成命令的执行者、人们对核辐射知识的严重匮乏……这些都导致了这场大灾难的发生。一线员工、消防队员等人员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可歌可泣,核辐射引发的各种病变和折磨令人惊恐(类似血疫),佳特洛夫之流的冥顽不灵让人痛恨……希望人类能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从盲目自大中走出来。
最近被切尔诺贝利事故连番轰炸了大脑。核专家梅德韦杰夫的纪实记录,读来比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性叙述更清晰,更振聋发聩。“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苏联人民那种明显的被驯服态度,他们无条件地相信知识分子和其他不称职的高层领导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切尔诺贝利事故像晴天霹雳一般,引起了这么多人激进的反思”。科学家论述的可贵之处是,告诫并摇醒所有在悲痛和震惊中沉溺的人: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许许多多类似的悲剧,所彰显的绝不只是英雄主义的悲歌,更远不止是小人物的牺牲,而在于人类理性的所用之处,究竟可以并且必须穿透什么样的顽固势力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即理性应该让人如何成为人,而不是异人。
那种欣欣向荣的气氛如此熟悉,那种为了伟大而迫切需要做什么的兴奋如此熟悉。那种显而易见的后果,将是这一切的后果。
科学家的严肃笔触全无婉转和迂回,将无可置疑的事件时间线、专业术语、辐射当量、相关者的证词陈列读者眼前,完整详细地还原出爆炸发生时的真实情境。当核能巨兽无情袭来,每份亲历者的证词都是一声声人类自身的真实呐喊,既如蝼蚁般渺小和无力,又能从中依稀看到坚定的光芒。无论如何时过境迁,理性审视自身才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命题。
事故发生前几个小时、几分钟、几秒,被无限拉长。作者反复设想其中可能发生的变数,也许某一个微小的操作就能阻止这次核事故。但是没有。每一步,带领我们都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7秒。一切都不可挽回得走向最糟糕的结局。 以专业人员、一号反应堆工程师的身份回溯切尔诺贝利事件,不仅仅有专业视角,我们也能更好得了解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些原理实在难以读懂,但那金属味、烧焦味、灼烧感……仿佛就在自己身上。
弥散着一股技术员老哥写报告的味道,不甚于文笔和词藻,有种纯真的美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自然的、科技的、社会的
书里情感煽动的部分很少,大多是核电站爆炸的前因后果和现象,以及经历其中的工作人员的证词。不过因为我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作者使用术语或者解释一些操作过程的时候(也许尽管已经是非常通俗的)我还是似懂非懂。无法从这个角度get到各种操作所代表的严重性。但从爆炸之后所描述的核辐射症状、群众疏散的情况来看,是让我切身感到害怕的。一旦想象到一天之内我被核辐射包围,无法抵挡,撤离代表着永远也不回来就很绝望。 书里有句话“人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当核设施被制造出来之后,所有的结果也将由人类承担。人会因为无知而无畏,也不能抵抗生命的不堪一击。
技术细节之多令人咂舌 也正是这些细节让作者能深入探寻废墟背后的真相